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扎实推进教育部“访企拓岗促就业”专项行动,深化产教融合,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,2月19日至21日,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刘艳红带队赴昆明市及红河州开展为期三天的访企拓岗工作,走访了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云南弥勒产业园区、泸西产业园区、云南开远产业园区、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等5个园区,以及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、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、云南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云南美科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,并与园区和企业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。
访企拓岗过程中,刘艳红一行深入到各个园区,与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们展开了深入座谈。在座谈会上,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园区内的基本用工情况,包括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、主要的岗位需求以及技能缺口等信息。企业代表们则依次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基本情况,包括企业规模、行业地位、发展前景以及具体的用工需求,着重阐释了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经验要求。刘艳红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、学科专业设置、师资力量以及学生情况,阐明了校企合作的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,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努力。政校企三方围绕“专业链对接产业链”展开深度研讨,并就关键环节达成共识:一是建立岗位需求精准匹配机制,园区及企业将依据学校新能源材料、智能制造、生物科技等优势专业定向梳理岗位需求清单,学校同步组建专业对接专班开展靶向对接,打通实习就业直通渠道;二是推动教学体系动态升级,学校将结合生物医药、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需求,针对性优化课程模块,共建“双师型”教学团队,联合开发产教融合实训项目;三是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,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双选会、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举措,形成“需求对接——联合培养——就业跟踪”的全周期合作闭环。

在实地考察过程中,刘艳红率队深入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组装车间、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生产线等生产现场,观摩新能源材料制备、智能装备组装等特色工艺流程。其间校企双方就生产工艺标准与人才能力要求展开现场交流,针对岗位的胜任力要求进行探讨,达成在高新技术企业挂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意向,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衔接。

刘艳红表示,学校将以“创新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”三链深度融合为基础,全面推进应用型国门高校建设。一是聚焦产业需求,建立与区域经济高度契合的“专业群”,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强化“真题真做”导向,将毕业论文(设计)嵌入企业实践环节,鼓励师生深入生产一线,以真实项目、真实问题驱动教学与科研创新,实现“产学研用”闭环。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,通过“校企双导师制”“师带徒”等形式,将企业技术骨干纳入师资队伍,协同开发校本教材与课程,动态更新教学内容,适应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需求。三是构建“资源共享、责任共担”的合作平台,联合园区、企业共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能人才联合培养;同时将企业作为“第二课堂”以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,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。未来,学校将进一步强化“见习——实习——就业”一体化衔接,构建覆盖大一至大四的职业能力成长档案,形成“招生对接产业、培养对接岗位、就业服务发展”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,为云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校党委委员、副校长李进学,教务处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、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、信息学院、智能与控制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访企拓岗。